《升龙》事件:艺术的壮丽,还是对高原的“短视殖民”? |
发布时间:2025-09-23 | 浏览次数:17 |
9月19日晚,艺术家蔡国强与户外品牌始祖鸟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某山脊上演“升龙”烟花秀, 金色烟花沿山脊蜿蜒燃放,视频一出立刻引爆舆论——掌声与谴责几乎同时到来。事后,主办方删帖致歉, 当地已成立调查组,官方媒体与环保专家纷纷发表评论,这场“视觉奇观”迅速演变成了一出关于艺术、商业、生态与权力的公开审判。 下面的观点刻意带争议:我认为这不是一次单纯的艺术失误,也不是仅有品牌的操作失当, 而是折射出当代中国(甚至全球)文化产业、消费资本与国家治理在“生态边界”上的新型博弈—— 一种可以称为“短视殖民”的文化与资本逻辑,必须被正面质询与重新定义。对此,我提出一种全新的判断框架与治理建议,供社会讨论。 一、事件事实(简明):何以成为全民争论的焦点 这场名为《升龙》的烟花表演在海拔约5,500米的高原山脊点燃,时长仅数分钟,但留下的是视频传播后引发的关注: 公众质疑生态影响、品牌形象反噬、监管程序是否充分;负责调查的地方政府与多家主流媒体已介入报道与评论。 主办方在争议发酵后删除宣传视频并道歉,称会配合调查。 二、一个更为激进的判断:这不是“个例”,而是一种“模式化的入侵” 艺术与公共空间向来有冲突,但过去艺术在高风险生态处所的“壮举”通常伴随三个条件:真正必要的艺术论证、 全面的环境评估、以及受影响方的充分知情与同意。这次事件缺少的是第三项与透明评估——公众与专家质疑项目环评程序与生态补救方案是否到位; 地方备案是否等同于实质性环境许可,仍然有争议。若把这样的“短时壮观”视为商业+艺术为流量服务的惯常手段, 就会看到一个危险的模式:利用名人/品牌“文化许可”去开拓生态脆弱地带做视觉消费,而非以保护为首要前提。 专家警告高原生态恢复艰难,这一事实把事件的轻率放大为潜在长远伤害。 三、三大悖论(分析问题的骨架) 悖论一 — 艺术自由 vs 地方承受力 艺术要求解放的想象力,但放在脆弱生态之上,艺术的“解放”可能变成对生态承受力的压榨。我们需要问: 艺术的社会授权来自哪里?如果艺术以民族/旅游/品牌故事为借口,掩盖对敏感生态的负面影响,那么这类“授权”应被撤回。 悖论二 — 品牌价值观的自我矛盾 一个以“尊重自然、可持续”为品牌主张的户外企业,在生态脆弱区做高能量营销,消费者会看作“公开的价值背叛”。 短期流量换来的是长期信任折损——信任一旦被质疑,重建成本远超一次活动的营销投入。事实已显示, 品牌选择在社交平台删除内容并致歉,反映出“公关挽回”往往比预期困难。 悖论三 — 地方审批的“弹性” vs 全国生态规则的刚性需求 地方在推动经济、旅游与曝光时容易做出灵活判断;但对青藏高原这样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,应适用更严格的保护标准。 若地方“备案”能替代严格环评与长期生态评估,监管的弹性就可能成为生态保护的漏洞。专家与媒体呼吁更严、更多透明的审查程序, 这不是为了扼杀文化,而是为了把“发展”与“保护”的秩序厘清。 四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连带后果(为何此事不是“小事”) 1. 短期流量 VS 长期信任成本:品牌或艺术家通过壮观事件获取关注,但公众情感一旦转向愤怒,对销售、代言、 合作关系与股价(如有)都会造成长期影响。品牌信任与消费者忠诚的损失并非数日能弥补。 2. 生态服务的外部化成本:在高原发生的生态破坏,其修复代价与生态服务损失(如水源涵养、生物多样性等)是长期且难以货币化的。 若艺术活动外包了生态风险给公共利益,那么成本最终由地方乃至国家承担。 3. 治理成本与法治信号:若调查与处理结果偏向“技术合规即可”,社会将对环境治理的严格性产生怀疑;反之,若处理透明、 公平且有追责,将传递强烈的生态优先信号,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。国家媒体与中央舆论对此已表态,显示事态的政治敏感度。 4. 文化软实力的两面刃:艺术公共事件本可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展示,但方式不当会适得其反,把“文化输出”变成“生态输入”, 引发国内外对中国文化产业伦理的质疑。 五、全新模式:提出“场地伦理审计(Venue Ethical Audit,VEA)”与“艺术社会责任证(Art Social Responsibility Certification,ASRC)” (为回应“不能雷同、全新定义”的要求,我提出两项制度性创新,既可作为争议事件的试验性治理框架,也可成为今后大型文化项目的行业标准。) 1. 场地伦理审计(VEA)——先审后放 定义:在任何计划在生态敏感区开展的文化/商业/艺术活动开展前,须由独立第三方联合生态、民族文化、社会影响评估专家组成 VEA 小组, 完成“零基线风险评估”、短中长期生态影响模拟、当地社区影响陈述与补偿计划,并公开评估报告。 创新点:把“场地伦理”作为超越环评的价值判断层级,把原住民、牧民与生态科考结果纳入同等地位,形成“不可逾越的红线”。 (若未通过 VEA,即使有地方备案,也不得实施大型现场活动。) 2. 艺术社会责任证(ASRC)——项目与品牌的长期承诺书 定义:对在天然敏感地带运行的艺术项目,相关主体需申请 ASRC,包含生态保证金、恢复承诺、长期监测与透明披露机制。 ASRC 由国家或省级文化与生态联合体颁发,具有法律与市场信用约束力。 创新点:把补救责任货币化并纳入市场信用体系;无 ASRC 的艺术商业行为将受到市场与舆论的联合制约( 例如展览入选资格、品牌公共采购资格、公共文化基金资助资格将受影响)。 这两项建议既具有争议性(会增加艺术与品牌成本、限制某些创作空间),又具有现实可行性: 它们把“艺术自由”与“生态安全”用制度关系重新连接起来,避免一次性决策带来的长期不可逆损害。 六、结论(带争议的断言) 蔡国强与始祖鸟的“升龙”火光很美,但这一美丽如果建立在未经充分审慎的生态代价上,就不是美,而是代价的掩饰。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时代:公众不再仅仅为视觉刺激买单,他们在追问“这份视觉盛宴的道德账单由谁埋单?”如果文化产业、 品牌与监管不能在道德与制度上迅速升级,那么未来类似事件会更多,而每一次都会在公信力与生态之间刻下难以消弭的裂痕。 --- 参考(事件的关键事实与媒体报道) 现场与时间:蔡国强/始祖鸟《升龙》烟花秀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海拔约5500米处燃放,视频后引发公众争议。 官方与媒体:地方已成立调查组,主办方删除视频并致歉;中央与主流媒体进行了评论与关注。 专家担忧与法律层面讨论:专家对高原生态脆弱性提出警示,媒体对环评与备案程序的适用性提出质疑。 |